查看原文
其他

张辉诚:让我们一起改变“填鸭式”教育丨第四届“全人教育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9-06-13

张辉诚

 

      台北市中山女子高中

张辉诚老师是第四届“全人教育奖”提名教师之一

想见证本届“全人教育奖”的揭晓

就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

报名参加颁奖典礼吧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加颁奖典礼


张辉诚,来自台北教龄二十载的高中语文老师。


他提炼的学思达教学法,以及聚拢了五万人的学思达社群,打破了学科、学龄段和校际的藩篱,已经成为台湾的一股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教改力量,也在大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刮起一阵小旋风。


我们采访的所有张辉诚老师身边人,大家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一致:真诚、不藏私、对他人毫不保留的分享和鼓励、内心有能量、坚毅,不改初心的坚持。


有学生谈到在“学思达”专班三年,最大的影响是自我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有学生惊讶为什么他可以给全班每一个学生写出独特又到位的评语,甚至比学生还了解自己的同班同学。有学生从张辉诚身上看到人格的典范,有学生因为回忆起自己被老师理解、鼓励而落泪。在学生心中,张辉诚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有时候讲的冷笑话不大好笑。


一些与他相识多年的朋友同事则看到了他的变化:年轻时是一个超级学霸、才华横溢、愤世嫉俗,锋芒毕露,对教育的批判不留情面,别人的批评和质疑会怼回去。但现在,他更加柔软、圆融。


菜鸟老师的坚持


张辉诚的成就是矢志不渝坚持了二十年的结果。早在1999年,还在金门当兵的张辉诚在《联合报》撰文《菜鸟教师的坚持》,讲述自己之前一年刚从台湾师大毕业,去初中任教后的心路历程。第一年教书,张辉诚深感自己负有百年树人的重大责任,决定从仪表、言行到习惯都要摆脱大学时的稚嫩和懒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从教书第一天开始,深受填鸭教学和应试教育之苦的他,发愿不做成绩的教学,而做生命的教学。他决定“以快乐为名,率领学生在分数的价值观中,创出一条自由思考之路。”


但他第一年小试牛刀并不顺利,遭到部分家长和学生的质疑,甚至连成绩第一名的学生都转到其他班级去。但是他咬着牙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他们现在不懂,或许十年后会懂,十年以后不懂,或许二十年以后会懂。教育不是短线交易,贪图眼前利益,只是失去整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一件事情做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有什么效果,那很多人可能因为这样就放弃了,可是如果这件事情,一做一年五年十年,自然而然就会有深刻的效果。

张辉诚在《联合报》发表《菜鸟教师的坚持》


他一直在反省几个教育现场的问题:

  1. 为什么我不敢“随时”开放教室让人参观?

  2. 为什么我上课时,学生不能睡觉?如果我上课太无聊,或者太精彩却大量消耗学生体力,为什么学生不能睡觉?

  3. 为什么我上课时,学生不能讲话?学生讲话一定会影响教学吗?

  4. 为什么台湾的教学模式几乎只剩一种:老师永远霸占讲台,学生永远呆坐座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怎样产生的,利弊是什么?

  5. 我怎样才能做到上课时,学生没人睡着,没有一个不专注?

  6. 我有想过怎样训练学生自学、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吗?为什么我不注重呢?因为大考不考吗?写作时“多看多写”就会进步吗?

  7. 我在课堂上曾教过什么东西,是学生毕业之后不会忘记,并且终身牢记的?也就是我教过什么东西,是可以让学生一辈子带走的吗?

  8. 如果整个台湾都弥漫着太差的阅读风气,我曾做过怎样的努力,培育学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能使学生终身乐在阅读,乐在学习吗?

  9. 如果台湾人民普遍呈现缺乏世界观的问题,我曾经在教学现场做过怎样的努力,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宽广的世界观?

那么多年来,张辉诚一直在实践中回应上述的思考。他一边教书,一边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他兼任几所大学的讲师,开设《小说与电影》这门课,尝试运用自主阅读、作品导向评估、交叉盲评、小组讨论、精心设计打分机制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效果甚佳,教学评鉴曾获得全校第一名。


后来,他尝试将类似方法运用到高中课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他提炼出“学思达(学习-思考-表达)教学法”。 2013年9月,张辉诚老师觉得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开始推行学思达开放教室,是台湾“随时开放教室”第一人。四年来,全世界超过6000位来观课。截至2017年7月,学思达团队教师在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做了912场演讲和工作坊,总计影响42,744人次。


“学思达”是什么?


“学思达教学法”,是一套完全针对学生学习所设计的教学法,真正可以在课堂上长期而稳定、训练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写作等等综合多元能力的教学法。


张辉诚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动机越来越差有两个原因:

丨 第一,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

丨 第二,填鸭式教学表面高效,实则低效,并且老师满堂灌时,无法知道学生的状态,唯有通过考试来检测。


老师在“填鸭”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学生的学习机会和能力的养成。阅读的速度,远远快过讲话的速度。当老师一直“填鸭”的时候,学生学习的速度永远只是老师讲话的速度。因此,张辉诚非常强调课堂内的阅读训练。


学思达并非课前看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也不只是单纯表面字义上的“翻转教学”:即所谓将传统老师单向“教”导授课为主,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已,而是还藉由教学观念和技术的改变,近一步翻转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速度”、翻转学生的“高低认知目标”。


翻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资料和老师的资料站在同一个水平上。老师让学生自学,并非放任自流。相反,老师要从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老师如何教的角度出发,透过专业介入,补充材料,制作问答题为导向的讲义,并且根据学生的最佳专注时间,切换学习样貌,比如透过小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模式、将讲台还给学生、让老师转换成主持人、引导者、课堂设计者,让学习权交还学生。

学思达五项增能是运作学思达课堂的基础


“学思达”也不是只单纯一直强调“倾听”和“等待”,而是强调“师生对话”和“专业介入”,上课时师生表层上是透过对话和学生传递、交流、讨论知识、激荡思考,底层却不断透过对话让师生彼此都伸出内在的连结,连结渴望,相互成长。张辉诚很重视情绪和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他将萨提尔引入课堂和学思达的教师培训中,帮助老师提升自我察觉和积极对话的能力。


总结来说,“学思达”是一套适用不同学科的、低成本、易复制的教学改进方法。它并不必然需要课堂之外的外部条件支持: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收入、不需要征得学校或更高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可、不需要特殊改革政策的支持,也不需要家长的配合。任何一个老师,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里做出“学思达”三步法的改变。


“学思达”是对教学过程的高度简约和提炼,易于入门,但它并不简单,更不僵化。当教师真正开始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会发现这个过程充满创造性,可以与各种教学策略和工具相互包容和支持,老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调整,需要多种软技能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逐步进入专业提升的轨道,并且一旦进入这个轨道,就再也不想走老路。


 亚洲最有影响力教师专业社群


为了更好推进“学思达”实验,他申请在自己任教的中山女高开设了“学思达专班”,各科老师都采用“学思达”的方法上课。这个专班也成为学思达对外展示的绝佳窗口,截至2017年7月,全世界有超过6000人来观课。


随时开放教室,是张辉诚始终秉持的一个原则,并且也产生了巨大的共享和联结效应。当他打开教室的有形大门,渐渐发觉,学校有形的大门也渐渐打开了,老师之间无形的高墙也打掉了,最后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推开了一座座学校、一间间教室的门,让台湾的教师进入流动的良性学习状态。


张辉诚是以传教士的精神来推广“学思达”的。当学生进入自学环节后,他会走到观课者面前解释“学思达”的理念和方法。由于观课者经常在教室后面坐成一个U型,往往同一番话,他要重复讲3-4次,但他已经不厌其烦这样做了五年!与此同时,他利用周末和假期,不计酬劳甚至自己倒贴差旅去各地演讲做工作坊。


张辉诚建立的“学思达脸书社群”已联结了全世界各地5万多以教师为主的社群成员。他不接受媒体采访,坚持每天都在脸书(微信群)发布学思达社群的动态。每天,在世界各地因为学思达而发生的联结、分享、反思和成长持续感染和激励着社群的成员。


在诚致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张辉诚创立了“学思达讲义分享平台”,让老师彼此之间分享彼此的“学思达”教学讲义,分享教学的创见、经验与智慧,让正能量可以汇集、深化,相互成长。


张辉诚在学思达分享会现场


几年间,“学思达”已经从一人独行发展为一个非常开放和活跃的庞大社群。教师在实践学思达教学法后,很快就能自带发动机,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创造性。


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在采访中提到:她本来觉得“学思达”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因为自己教的美术课不是“学思达”要改变的东西,美术课不填鸭,也不考试。但她发觉,她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张辉诚的网络视频触动了她,这位美术老师后来成为主持引导力工作坊的导师。


“学思达”专班的美术老师黎晓鹃则回忆:她做“学思达”前后用的教材差不多,但换了一种方式来教之后就有学生反馈,称赞她的专业。之前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只会说老师好,但没想到做“学思达”之后,学生会说老师在教学上是专业的。并且,美术对于这些高中生来说并不是升学必须的东西,但他们愿意花时间在一个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去研读更深的资料,这让她感到非常喜悦。


张辉诚认为,只有在教学现场的人,才能帮到教学现场的人,老师感染老师,老师带动老师,是“学思达社群”最核心的能量。他认为,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必须直面考试和升学的问题,否则就成为一种点缀。通过讲义分享平台、脸书社群交流,大量的讲座和工作坊,“学思达”老师可以站在他人累积的经验基础上迅速成长,而不必从零摸索。


目前,学思达已经形成了几十人的核心团队,他们都能独立去做演讲和开展工作坊,并且学思达的推广也得到了公益文化平台基金会的支持。截至到2017年7月,学思达团队教师在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澳门、大陆等地做了912场演讲和工作坊,总计影响42,744人次。


“学思达”的工作坊,与大陆的教师培训相比,一个亮丽的风景就是它完全打破了学科、学龄段和校际的藩篱。化学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物理老师、美术老师都能从自己的学科出发或者超越自己的学科去探索学思达框架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张辉诚在公开课教学现场


“学思达”目前的发展,已经从幼儿园、小学、国中、高中,一直贯通到大学、研究所(连医科、牙医教授都尝试实施“学思达”),同时横跨不同学科(文、理、工、艺术、甚至军训),可以不断在体制内保有强大竞争力(可以胜过填鸭教育的佼佼者老师),也可以在体制外发挥影响力;可以影响都会学校,同时也可以帮助偏远学校;可以帮助学校里的正常教学,也可以帮助课后的补救教学;可以影响普通型学校,也可以影响明星学校,甚至影响补习班;可以在台湾生根,也可以对外输出;可以用最朴素、简单的样貌出现,也可以结合最新科技的各种教学工具展现出高难度的样貌。


更重要的是,经过五年可称为艰苦卓绝的努力,张辉诚已经把“学思达”带到了新的阶段。“学思达”现在已经不仅是张辉诚一个人的东西了,即便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学思达”也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学思达”已经成为众多老师共同的智慧结晶



想更多地了解张辉诚老师,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张辉诚老师的全人教育工作坊。


还有其他三位提名奖老师的工作坊可供选择!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


因为时间安排原因,每位报名者只能报名一场工作坊



点击阅读原文,还能了解更多“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和工作坊的详情。


8月15日,我们在北京等你来!


延伸阅读:

第四届“全人教育奖”丨每一步的遴选,只为打造一片没有教育痼疾的理想田

第四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及工作坊等你来!

伍松:什么是“全人教育”?

杨东平:人本主义教育宣言

没有“全人”教师,何来“全人”教育丨“全人教育奖”三届回顾

张轶超等四位教师获第三届“全人教育奖”


编辑排版:周荻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